為什麼一咳嗽就漏尿?產後尿失禁的原因及治療方法
在咱生活裏,好多剛生完寶寶的媽媽都碰上過特尷尬的事兒。 就比如說,正跟朋友嘮著嗑呢,冷不丁咳嗽一聲,哎呀,下身就感覺熱乎乎的,尿就這么不受控制地流出來了。 這一咳嗽就漏尿的情況,其實就是產後尿失禁的典型症狀。 這產後尿失禁,可太影響媽媽們的正常生活了,平時出門逛街、參加聚會都得小心翼翼的,時間長了,心裏也跟著犯嘀咕,特別影響心情。 今天呐,咱就仔仔細細地聊聊產後尿失禁到底是咋回事,又有啥好辦法能治,幫各位媽媽把這煩惱給解決了。
盆底肌受損
懷孕生孩子這過程,對咱女性的盆底肌那可是個大挑戰。 懷孕期間,肚子裏的寶寶一天天長大,子宮的分量也越來越重,就跟個沉甸甸的小包袱似的,一直壓在盆底肌上。 這盆底肌就好比是一張 “吊床”,托著子宮、膀胱、直腸這些盆腔裏的髒器呢。 長時間這么壓著,盆底肌的彈性慢慢就沒了,肌肉纖維也受到損傷。 尤其是順產的時候,胎兒要通過產道,這對盆底肌又是一陣拉扯,損傷就更嚴重了。 有數據顯示,差不多 50% – 70% 順產的媽媽,盆底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。 盆底肌受傷後,對尿道的支撐力就不行了,一旦肚子裏壓力突然變大,像咳嗽、大笑、打噴嚏的時候,膀胱裏的壓力一下子超過尿道能承受的阻力,尿就不受控制地流出來了。 就像鄰居家的李姐,剛生完孩子那會,只要一笑,下面就漏尿,可把她愁壞了,後來去檢查,就是盆底肌受損鬧的。
激素水平變化
懷孕的時候,咱身體裏的激素水平那變化可大了,雌激素、孕激素這些都蹭蹭往上漲。 這些激素就像是一把把 “小剪刀”,把骨盆底的結締組織給剪松了,為寶寶順利出生做准備。 可生完孩子後,激素水平又像坐滑梯一樣,一下子就降下來了。 這時候,骨盆底的結締組織還沒反應過來,來不及恢複到以前的狀態,尿道黏膜和括約肌的張力也跟著降低了,尿道控制尿液的能力自然就變差了,尿失禁的風險也就跟著增加了。 拿張女士來說吧,她產後發現自己只要稍微使點勁,像搬個輕東西、爬幾層樓梯,就會漏尿。 去醫院一查,除了盆底肌受損,激素水平的變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膀胱功能改變
到了懷孕後期,子宮變得老大,就把膀胱往上頂,膀胱的位置和形狀都被改變了。 而且膀胱的肌肉因為長時間被壓著,也變得松松垮垮的,收縮功能大不如前。 分娩的時候呢,要是用了產鉗、胎頭吸引器這些器械助產,膀胱還可能受到刺激或者損傷。 這么多因素湊一塊兒,膀胱儲存尿液和排尿的功能就亂套了。 有些媽媽產後就老覺得尿頻、尿急,有時候甚至沒感覺到想上廁所,尿就突然流出來了,這都是膀胱功能改變惹的禍。
盆底肌康複訓練
這可是治療產後尿失禁最常用、效果也挺好的辦法。 常見的盆底肌康複訓練裏,凱格爾運動就很實用。 媽媽們可以自己找找盆底肌的位置,其實方法也簡單,你在排尿的時候,試著中斷一下排尿,感受一下是哪裏在用力,那就是盆底肌啦。 找到位置後,就開始收縮盆底肌,堅持 3 – 5 秒,再慢慢放松,這樣重複 10 – 15 次算一組,每天做 3 – 4 組。 只要能堅持做凱格爾運動,一般 3 – 6 個月後,漏尿的情況就能有明顯改善。 除了自己練,還可以借助盆底康複儀器幫忙,比如生物反饋治療。 這種治療就是通過電極收集盆底肌的電活動信號,再把這些信號變成能看到或者能聽到的提示,讓媽媽們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盆底肌收縮得對不對,訓練效果也就更好了。
藥物治療
要是有些媽媽產後尿失禁的症狀比較嚴重,醫生可能會根據具體情況開點藥來輔助治療。 比如說度洛西汀這種能增加尿道阻力的藥。 度洛西汀能作用於神經系統,讓尿道括約肌收縮得更有力,這樣尿液就不容易流出來了。 不過吃藥可得聽醫生的話,因為藥物可能會有副作用,像惡心、嘔吐、頭暈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出現。 在吃藥治療期間,媽媽們自己得留個心眼,多注意身體有沒有不舒服,要是有啥不對勁,趕緊跟醫生說。
手術治療
在很少見的情況下,要是其他治療方法都沒啥效果,那就可能得考慮手術治療了。 常見的手術方式是尿道中段懸吊術。 這個手術就是在尿道中段放個吊帶,增加尿道的阻力,這樣就能控制尿液流出來了。 手術效果確實挺明顯,但是手術總歸是有風險的,像感染、出血這些情況都有可能發生,而且手術後也得花時間好好恢複、護理。 所以啊,手術治療一般都是在醫生全面評估後,實在沒辦法了才會用。
產後尿失禁雖然給媽媽們帶來不少麻煩,但只要咱弄清楚原因,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治療,大多數媽媽都能好起來。